我国计划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家庭医生制度
我国计划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家庭医生制度,提出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的来源渠道,旨在吸收更多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,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。我国计划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家庭医生制度。
我国计划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家庭医生制度1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提出,要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“健康守门人”的家庭医生制度,到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。
《意见》提出,在确保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、满意度的前提下,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服务覆盖率,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“健康守门人”的家庭医生制度。从2022年开始,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1—3个百分点,到2035年,覆盖率达到75%以上,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,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85%以上,满意度达到85%左右。
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中专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8年推出家庭医生机制后,社区7万多常住人口中超过40%都签约了家庭医生,在慢性病等重点人群患者中签约率超过了70%。目前共有15个家庭医生团队,每个团队包含全科医生、护士和公卫人员,还有中医、康复治疗师等负责健康指导,与居民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、稳定的服务关系。
< ……此处隐藏1625个字……供给能力,更好地形成贴近群众生活的服务平台;推广弹性化服务协议,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;完善激励机制,让服务质量与居民满意度挂钩,真正激发家庭医生的“内动力”。要强化协同协作,为家庭医生撑腰。家庭医生只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环节。为了让家庭医生制度发挥实效,就必须系统科学地配置医疗体系资源,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签约服务的连续性、协同性和综合性。
《指导意见》提出加强全科和专科医生的协同协作,通过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绿色转诊通道等方式,为签约居民提供“一站式”健康服务,正是为了发挥家庭医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诊、转诊作用,全方位地为患者分忧解困,推动从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的转变。
要用好信息技术,为家庭医生赋能。服务协同的背后是管理协同和数据协同。因此,要创新“互联网+医疗”服务模式,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,促进社区居民、家庭医生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。
《指导意见》提出在医联体建设的网格化布局基础上开展组合式签约,同步开展“互联网+签约服务”,满足居民对线上签约、转诊和多种形式健康咨询的功能需求,并利用信息系统数据作为考核评价履约的重要指标,有利于加快打通医疗惠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根深叶方茂,本固枝乃荣。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,把健康“守门人”制度建立起来,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,也是一条重要国际经验。这项制度是对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模式、就医理念、就医秩序的深刻调整,是一项基础性、长远性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。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我们当紧紧抓住时机、勇于改革创新,让家庭医生走入千家万户,助力健康中国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