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

时间:2023-09-19 23:28:12
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

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

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,生活中,说到吉百利,可能大家不了解,但说到吉百利巧克力糖果,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吧!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!

  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

吉百利史威士集团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。

约翰·吉百利先生(John Cadbury)于1824 年开始在英国伯明翰销售茶叶和咖啡,并在短短的几年中将可可和巧克力变为公司的主导产品。吉百利和史威士公司于1969年宣告合并,此后便开始实施其全球性的发展计划。

经过近200年的发展,吉百利在中国拥有大量忠实客户,并在21个国家中与当地企业签订许可证经营和分销合同。

不仅如此,吉百利史威士公司也是全球4大糖果公司之一(以销售额计算),在25个国家拥有生产厂,其巧克力和糖果产品行销于近200个国家。如今它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也在加快。

为了加强吉百利在亚洲的力量,吉百利史威士澳大利亚董事会之下成立了吉百利亚洲管理董事会,将中国列为当前的市场拓展重点,大力发展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重点城市,并带动整个中国市场的发展。

吉百利在中国大陆共有两家工厂、一家销售公司,在香港有两家贸易公司。

两家工厂为“吉百利(中国)食品有限公司”和“吉百利(广州)食品有限公司”;此外,亚洲吉百利还并购了无锡利夫糖果有限公司,改名为无锡吉宝糖果有限公司,致力于以其知名的魄力品牌领导中国的口香 ……此处隐藏917个字……百利从产品的露出和投入方面均难以和德芙抗衡。国内相对低端的徐福记、雅客等品牌的产品牌具有较高的性价比,吉百利所处一个尴尬的位置,所以业绩并不理想。”朱丹蓬表示。

此外,吉百利还曾多次身陷产品质量问题、税款问题等。2006年,吉百利牛奶朱古力被指出含有沙门氏菌。在被卡夫食品收购之后,吉百利也曾被指使用一间并不存在的工厂,在印度躲避了约4600万美元的税款等。

3、面临围攻

“如今重返中国市场,吉百利错过了发展的最好时机。并且,德芙、费列罗、好时等品牌的地位已比此前更加巩固,未来发展或将面临围攻。”徐雄俊认为。

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2-2016年,中国巧克力市场规模整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.76%。

但在2016年,我国巧克力行业销售量为12.03万吨,同比下跌3.84%,销售规模为183.5亿元,同比下跌1.33%。

虽然销售规模有所下降,但在中国巧克力市场,巧克力头部企业竞争则愈发激烈。数据显示,2016年,玛氏拥旗下德芙、M&M、士力架等众多知名品牌市占率达39.8%,费列罗依靠 Ferrero Rocher 和 Kinder 两大品牌市占率为17.8%,位列亚军。

与此同时,国内巧克力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。2014年,我国国内巧克力企业数量为693家,2016年近750家。此外,通过跨境电商,来自比利时、意大利、瑞典等国家的巧克力品牌也开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。

“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高端巧克力产品需求会增加,同时,这种需求也在向‘全可可’产品过渡。”朱丹蓬表示,这也是吉百利的机会,但吉百利不能只在线上销售,未来应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。

《吉百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